党俊武:老龄化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养老要做好金融准备
作者:   来源: 新华社  2022-11-11

  我国正在经历一场规模大、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的老龄化进程。据国家卫健委老龄司预计,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在《老龄经济》一书中提出:老龄社会是一个新的社会形态,这种新形态不仅将改变社会发展格局,在经济发展上也将产生较大变化,并为人类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空间和希望。

  近日,党俊武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就人口老龄化将给经济、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以及老龄经济进行解读。

  

  人口结构变化会改变经济发展方式

  《财经国家周刊》:老龄社会的来临,将带来哪些变化?

  党俊武:从经济学意义上说,人口结构的巨大变革会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

  工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全球范围内人口数量都没有太大变化。人口构成基本上是年轻人口,老年人口长期维持在总人口的4%以下。在这种经济主体结构中,社会经济组织、发展方式主要针对年轻人口。

  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的现代化的快速推进,经济发展的主体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先是死亡率下降而出生率一如既往,导致人口膨账;后来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同时下降,演变成今天的“人口老龄化”。这一过程中,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人的年龄构成出现了历史性转变。

  1950年,全球0-14岁少儿人口、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日比重分别是34%、58%和8%;2000年,这三个数字变成30%、60%和10%;预计2050年,全球三大年龄人群的构成将分别是21%、57%和22%,2100年,全球三大年龄人群的构成将分别是17%、54%和29%。

  随着人口高龄化和普遍长寿时代的来临,人们的需求结构和层次也随着发生变迁,宏观经济变局也随之而来。

  《财经国家周刊》:具体而言将发生哪些方面的变迁?我们如何适应这些变化?

  党俊武:以前,经济需求的主体主要是年轻人口,老年人口的需求在经济大盘中占比很低。进入老龄社会后,随着少子化和长寿化程度的加深,不断减少的年轻人口经济需求和持续增长的老年人口经济需求,不仅会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变动,更重要的是,这将改变社会历史中经济需求的结构。从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来说,经济需求结构的这一转变是全局性的,也是革命性的。

  这一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从现有的老年人理财、健康管理、看病、照料护理以及相关用品和服务需求的增量和结构出发,甚至不能仅从这些需求所需要的社会保障、财税体制改革等出发,考虑老龄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而是要站位于新经济,运用经济理论思维,分析老龄社会到来以后在经济上产生的级联式、结构性复杂经济效应。

  面对不断减少的年轻人口经济需求和持续增长的老年人口经济需求,要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新经济,也就是老龄经济或者老龄社会的经济。

  从现在开始到100年后,未来全球实质性进入老龄社会,其产业供给格局难以描画,但大转变的趋势不可逆转。对此,需要转变观念,逐步建构适应老龄社会要求的新的产业划分理论及指标体系。

  

  老龄经济包括三个层次

  《财经国家周刊》:如何理解老龄经济?

  党俊武:我认为,老龄经济不仅仅是老年经济,也不仅仅是“银发经济”。简单来说,老龄经济就是老龄社会的经济。具体来说,宏观上是指与老龄社会相适应的新经济形态、新经济结构、新经济发展方式、新经济体系的总和;中观上是指在老龄社会围绕全生命周期需求的产业体系;微观上是指在老龄社会生命处于漫长老年期的经济需求与供给体系,也可以称为老年经济、银发经济。

  关注产业变动,从中找到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线索,这是认识老龄经济的根本途径。老龄产业是一个动态性的复合概念,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指整个产业体系。任何社会形态都有其相适应的产业体系。从理论上来说,老龄产业首先是指适应老龄社会的整个产业体系。这是“大老龄产业”的含义,这里的“老龄”是指产业所要支撑的老龄社会。进入老龄社会之后,在原有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整个经济结构必然发生全局性转型,并转化升级为适应老龄社会的新的经济结构,从而建构起全新的产业结构。虽然现有产业体系基于当前社会的需要,但未来的产业体系最终将过渡并提升到适应老龄社会需求的新的形态上来。

  第二层次是指围绕人们向老而生的全生命周期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产业业态的总和。从理论上说,整个社会的产业应当覆盖从孕育、出生、婴幼儿、少年、青年、中年、壮年、老年、离世和身后事务安排等人的全生命周期。

  未来,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人们不但要考虑加长了几十年的人生如何安排,更重要的是,在年轻时就要做好全方位的充分准备,从而形成老龄社会特有的全体成员全生命周期参与的共振效应,进而生成老龄社会以全生命周期安排为导向的新需要、新内容、新准备以及新运筹方式等新的生产消费趋势,并伴随一系列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安排等的完善,而衍生出新的产业需求。

  未来的方向就是,面向每个人以生命孕育到终后安排的全生命周期做好连续性的产业安排,这就是新的老龄产业,也是未来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大势,我们称之为“中老龄产业”。这里的“老龄”指的是人的增龄或者个体老化过程,强调产业在全生命周期个体向老而生的准备性、持续性和善终性,强调不能把老年期和前老年期断然分割开来进行产业安排。

  第三层次是指围绕漫长老年期人们的需求而衍生的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产业业态的总和。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特别是老年人口的大幅增长,我们最先看到的产业需求就是进人老年期的规模性人群产生的产业需求。当然,产业的发展也应当涵盖进人老年期人们的一系列新的需求。这基本也就是“老年产业”“养老产业”“养老服务业”这些提法的缘由,我们称之为“小老龄产业”。实际上,现在中国大多数企业经营的是“小老龄产业”。

  

  为老龄社会到来做准备

  《财经国家周刊》:在人口结构巨大变革,并由此引发产业结构调整的老龄社会时代,从个人、微观的角度考虑,我们需要如何为老龄社会到来做准备?

  党俊武: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有全生命周期的时间经济概念。我们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迈入长寿时代,需要用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来看待经济和人生问题。

  现在,对于个人及家庭而言,尽管有失业、疾病、养老以及长期照护等社会保障制度,但要想有更高的生活品质,每个家庭都需要做出长期的经济安排,特别是金融准备。

  《财经国家周刊》:政府、社会能够做哪些事情,为个人提供更友好的养老服务?

  党俊武:老龄化带来的长寿经济乃至老龄经济,并不是给原有经济增加一个新的板块,而是会重塑原有经济观念。长寿的人多了,人人都要从全生命周期考量自己的经济安排。对此,迈入老龄社会的所有国家都应当将老龄经济作为重大议题看待。

  随着老龄社会的演进,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如何安排全生命周期的生活,既不能单单靠养儿防老,也不能光靠房子,合理的养老规划就是通过长线金融,为越来越长的全生命周期做好金融准备。

  随着老龄社会和长寿时代的到来,发展长钱金融的条件日益成熟。

  实际上,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中长期投资一直呈现增长趋势。金融体系也越来越关注长期投资,这也是金融产业适应老龄社会到来的具体表现。这既是中国今后金融体系演进的总方向和总逻辑,也是全球迈向老龄社会进程中的不二选择。因此,从长远看,全球金融未来的主攻方向非常明确,即全面发展适应长寿时代的老龄金融产业,进一步从战略上使金融体系更加适应老龄社会的客观要求。

  目前中国第一、二、三支柱养老金为10.2万亿元,占GDP约10%,而全球各类养老金占全球GDP比重高达70%左右。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境内住户存款为103万亿元。另外,从保险来看,2020年中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为4.45%和3233元(2019年全球排名第46名和第38名)。所以,我们的金融产业和金融体系向长钱金融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从长远看,老龄金融正在成为发展的主要方向。逐步建构适应老龄社会和超老龄社会的金融体系,将是未来中国金融产业的大变局,并对全球金融和全球经济产生深刻的影晌。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